服务热线:029-87580080 欢迎访问陕西省周易研究会官方网站!
易界杂谈

送别为何折柳枝

发布时间:2023-06-20 23:14:49

法师创办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,证严法师则创办慈济医学院。台湾很多佛教宗派都开办慈善事业。如证严法师创办“慈济基金会”,自1966年创建以来,会员已达461万之多,从慈善、医疗、文化、教育4个方面为社会提供帮助。台湾也有很多人信仰道教,道教小庙遍布乡村,大的城镇还有规模宏伟的道教宫观,如台北市有道教宫观75座,其中霞海城隍庙、指南宫、行天宫等规模较大,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。台湾人信仰体系是混杂的,很多道观里供奉的是3教神佛,还包括地方神。实际上,道观里供奉最多的就是妈祖和关公。

民国给大陆留下200万知识分子,他们是信守“仁义礼智信”的精英。经历了思想改造、反右、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后,这批知识分子基本被“消灭”。炎、黄二帝被中华民族奉为始祖,同样难逃厄运。文革期间,” 炎帝陵主殿被焚,陵墓被挖,焚骨扬灰",黄帝陵号称“天下第一陵”,亦被永久性地毁灭。1966年11月,中央文革"红人”戚本禹指使谭厚兰掘开曲阜孔子陵墓,孔子遗骸和遗物惨遭游街示众,并被焚毁。有资料统计说,曲阜“3孔”(孔府、孔庙、孔林)共计毁坏石碑千余块,捣毁文物6000余件,焚毁书籍10万余册,砍伐古代松柏5000余株,盗掘陵墓2000余座。

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: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,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。显然,这是个积极的信号。它表示,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惨遭茶毒60年之后,终于有了恢复的迹象。

中国的文化无处不在,迎接有迎迓文化,离别有送别文化。譬如古人送别都要折柳相送,为什么?

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杨枝硬而扬起,故谓之杨;柳枝弱而垂流,故谓之柳,盖一类二种也。”李时珍讲的是两种柳树,而入诗并折柳相送的大都是垂柳。其送别之意源于柳的读音,谐音“留”。这正是汉字的奥妙所在,明明是送,却表示希望“留”,中国人的含蓄、委婉,由此可见一斑。除谐音外,垂柳的柔长缠绵契合了相别分手时的难舍难分。如《诗人玉屑》记载道:长安南山下,一书生在房前辟小花圃种植花木。有天来了辆金犊车,有许多婢女随从,都十分艳丽。她们和书生在庭院中坐饮,相洽甚欢,临别拿出碧笺题诗道:“相思无路莫相思,风里杨花只片时。惆怅深闺独归处,晓莺啼断绿杨枝。”诗意明了,离别时像晓莺般悲苦的啼叫,把柳枝折断,暗喻折柳相送,依别难舍。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诗特意点出杨柳被“特准”的功用。诗云:“城外春风吹酒旗,行人挥袂日西时。长安陌上无穷树,惟有垂杨管别离。”对此褚人获《坚瓠广集》作诠释云:“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,非谓津亭所便,亦以人之去乡如木之离土,望其随之皆安,一如柳之随地可活,为之祝福耳。”折柳送别,又有着祝福的成分在其中。

折柳相送指亲情友情,但亦有专指男女之情的,“章台折柳”即情人间的儿女别情。章台在汉代都城长安,台下街道以它命名,因这里妓院和乐坊集中,被后世作为“红灯区”的代称,章台折柳成为狎妓和与妓惜别的专用语,如《崔辅国诗话.少年行》:“遗却珊瑚鞭,白马骄不行。章台折杨柳,春日路旁情。”

折柳送客于今很少见了。鲁迅先生曾有诗句:“扶桑正是秋光好,枫叶如丹照嫩寒。却折垂杨送归客,心随东棹忆华年。”其中,折柳送客只是借用典故耳。